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刘莹莹)10月15日,由文学报社、诗歌杂志社、中国诗词学会联合翻译的“中国作家进村计划——文化团结发现乡村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举行。
中国作协委员、副主席邱华东在书面讲话中指出,近日,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文艺兴乡工作规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中国作家进村计划的启动,是贯彻落实《方案》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文学界积极响应号召、加强乡村建设的生动体现。以文学艺术的力量建设。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源,是一块承载着乡愁、记忆和人文精神的温暖土地。它不仅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也是作家观察现实、书写时代的重要领域。驻村计划组织作家深入乡村、扎根群众。旨在引导作家身心沉浸,体验新时代中国乡村的生动功力和深刻变化,用文脉描绘出一幅精彩的乡村画卷,记录人们的奋斗足迹。这不仅是一次文学寻根与发现的巧合之旅,也是作家肩负时代使命、以独特作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具体行动。我相信通过编剧们的热爱它们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国乡村的多元面貌和内在活力,为新时代的乡村书写注入新的内涵。
党组成员、中国侨联书记何向阳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始终与乡村土地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可以说,一部现当代文学史,也是中国作家乡村叙事的见证。鲁迅、丁玲、赵斯莱特、周乐波、师陀、梁斌、柳青、路遥、王蒙等作家以各自的创作技巧展现了现实主义乡土文学的传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经典。不久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七部门发布了《方案》。中国合作委员会作为重要的组织之一艺术部门始终注重引导广大作家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湖南清溪村、宁夏西海固等地,文学正在改变乡村,乡村也在悄悄滋养着文学。希望广大作家以中国作家进村计划为契机,延续乡土文学的深厚传统,真正走进生活深处,发现新时代乡村的新变化、新特点,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同时,他们将尽最大努力振兴乡村,打通创作与阅读、文学与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文艺报社主编刘婷介绍了驻村计划的背景和重要性。他表示,村庄安置规划将以“规划”为指导,主题为“目前,第一批16位作家、诗人已深入云南省16个地市的各个村庄,在村里停留10至30天,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自然、历史、文化,创作反映和谐乡村、美丽乡愁的作品, 同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帮助复兴。
中国作协副主席严敬明在嘉宾致辞环节指出,中国地大物博,生活瞬息万变。作家想要突破认知极限,就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深入生活。希望大家通过驻村计划,积累丰富的素材,激发创作热情,对现实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创造一个美好的乡村生活。扎实而深刻的文学作品。
“只有离开熟悉的地方,你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作家梁晓生说:“别处的生活方式确实能激发灵感,而这种灵感会引导你。”他走访了许多村庄。在湖南清溪村,他看到一位教授思政课的女老师坐在咖啡馆里弹着吉他唱歌;在山西临汾,村民从大山搬到美丽的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儿童活动中心画脸谱;在广东、云南等地,不少年轻人带着电脑、相机到村里开店、搞文化创意、写作品……这些现象引起了他的关注和思考。
驻地作家代表李浩表示,此次云南德宏村之行更多的是看、听,去掉自我,保持一种专注和接受的状态,认真、脚踏实地地听、看、记录、思考。他也愿意用自己炽热的文学之心与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分享文学之美,成为所有真诚热爱文学的人们的朋友。此外,我也希望借此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回顾文学传统,对世界和历史对话有新的认识。
(编辑:王连祥、高雷)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