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杜燕飞)聚变能作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发展方向,与裂变能相比,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材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自然安全性好等优点。这是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原子能机构近日在世界聚变能集团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国际会议上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已与全球50多个国家的140多家核聚变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发布了聚变能领域首个ISO国际标准聚变反应堆热氦泄漏检测技术,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建立了首个核聚变研究机构。 “聚变能源gy研究与培训”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聚变技术与产业的共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了“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先后建成了全超导非圆形截面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东方)和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三号(HL-3)。
“‘东方超环’实现了1摄氏度的电子温度和1066秒的高约束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运行;‘中国环流3’的离子和电子温度突破了‘双亿度’。”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已介绍了我国“玄龙50U”的“红黄七十”、“太阳二号”等中小型聚变实验装置,以及聚变反应堆关键系统等大型科学工程装置。综合设施“Craft”和紧凑型能源实验装置(建议)。
报告显示,作为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中国高质量实施开展了18个关键部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关键设备的安装。
“今年,由中方牵头的堆芯安装段真空室模块部件已顺利吊装就位,中方研制的磁体磁体支撑系统、包层屏蔽模块、磁体馈送系统、磁体冷试杜瓦瓶(MCTB)等设备大型部件已按期交付,助力推进ITER计划实施。”单忠德说。
报告认为,能源聚变技术正在加速从科学研究走向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中国将实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积极推动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开放型能源融合发展。加强科研,夯实创新基础;完善共同制度,强化安全保障;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相互交流学习;深化国际合作,完善管理体系。
据介绍,“聚变能研究与培训”中心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核领域专家、学术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着眼国际牵引,深化技术改造。
(编辑:郝帅、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上金融
分享给更多人可以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