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海西,一座共享储能电站像“充电宝”一样吸收汹涌澎湃的绿色电力;在湖北应城,地下500米的废弃盐洞被改造成了巨型“空中充电宝”;在广西南宁,钠离子储能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全国各地的亮丽实践共同勾勒出新能源蓬勃发展的新画卷。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成为新型电力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储能装机容量已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约为“十三五”末期的20倍。我国新能源储能系统艾尔啤酒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存储应用效果初现
新能源存储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电能输出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它就像电力系统的“超级充电库”。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有效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保障快递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新能源存储是构建新型电力体系的重要技术和关键工具,是实现碳峰值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攻克国际战略新高度的重要场所。”张振涛 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科技所强调。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增储能装机容量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容量已超过5年。 万千瓦。
新能源储能规模如何实现跨越式增长?答案就在于顶层设计所描绘的清晰蓝图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四梁八柱”先行打造。 《关于加快新能源存储发展的指导意见》、《新能源存储发展“十四五”实施规划》、《关于推进电网并网送新能源储能应用的通知》印发。全面拓展新能源存储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提出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活动。
“目前,储能新应用效果逐步显现,2024年全年新能源储能使用量将较2023年大幅增长,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地区年均等效使用时间将达到1000小时以上,成为推动新能源发展和消费的重要途径。作为‘超级电力银行’,为保障期间电力供应贡献重要力量。” 国家能源局节能与装备技术司副司长卞光启表示。
加快多类技术落地卡尔路线
8月30日,在完成168小时的试运行后,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苏州电厂建设的1000兆瓦时“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正式开工。这是我国最大的“熔储”能源项目。该项目也是我国首套千兆瓦时燃煤电熔盐换热设备及控制系统、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之一。
“引入电熔储热技术,相当于在传统热电联产机组上增加了一个‘储热’。”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苏州电厂负责人表示,“机组压力较小时,多余的热量可以储存在‘蓄热’中。”
是储能行业技术创新持续推进的一个缩影。 《中国新能源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多种技术路线进入储能领域正在加速落地。到2024年底,锂离子电池储能将主导各种储能技术路线。与此同时,各种创新储能技术也取得了新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新型储能技术已进入商业应用;多项储能新技术加速示范应用。
“五年来,我国新能源存储技术迈出坚实步伐。到2024年,国家能源局已发布新能源存储项目56个,覆盖十余条技术路线,多个项目试点效果在国内率先实现工程化应用。储能项目入选能源部首套(套)基础技术装备配套项目gy领域,为首台(套)基础技术装备的实施和改造提供应用场景。 ”
“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未来各种新型储能将呈现出多种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共同满足电力系统真实需求的复杂性和变化。”张振涛说道。
(编辑:罗智智、陈健)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